吴王葬其父阖闾之地,相传吴王阖闾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其景色秀美,历史文化景观悠久,一直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朝苏东坡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这次苏州自助行,刚好有半天的空档,为了不留遗憾,我们趁着半天的功夫,刚好过去略略看了一下。虎丘给人很清新、自然的感觉,可能我比较随性,跟拙政园的婉约、细致相比,我更喜欢虎丘多一点。里面古树参天,名家字迹、题名颇多,走不了几步就有一个小景点,就连石头也有种未经雕刻的粗糙美感,远远看着确实神似某某东西。虽然是墓地,但感觉很安宁、祥和,完全没有明十三陵那股阴森森的感觉。因此我也没当它是某名人之墓来看,就当一景色宜人的小山坡。里面的景致都是较小的那种,一个小屋、一顶凉亭、一口井、一眼泉都成了一个小景点。我跟家人打趣,说不定我们停下来歇息坐过的那块石头也是大有来头的。里面的题词多不胜多,最夸张的是某一眼泉旁边的石壁上题了种笔迹,也看不出来哪位是名家的题词。下山时适逢虎丘庙会,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我也凑个热闹,钻到人群里拣了块高起来的石头瞧了几眼。苏州的舞蹈果然很有江南女子的那种温柔如水的美感,连点兵都能点得很柔。在虎丘逛了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相对来说,六十块钱的门票费有点小贵,但一行五人都玩得很开心,百块钱也就小钱,有时吃顿饭就没了,就当出来散散心吧。

更多照片  http://photo.renren.com/photo/ap/QmkHu-aeoa

关于夫差父亲的一些故事

自古流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将姑苏的美丽推崇到了至极, 而苏东坡一句“至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又将人们到苏州觅美探胜 的视线,聚焦于虎丘。虎丘,吴王阖闾墓地所在。据《越绝书》载:吴王阖 闾葬山下,葬经三日,金精上扬,化为白虎蹲踞其上,故名。此后经历春秋 更迭,人文兴衰,虎丘的文化层积愈来愈厚,以至游人到此所欣赏、游历的 除了这里的景色,便是把玩这个厚实的文化层,反而对阖闾墓淡化了许多。 二千余年来,史书数次记载掘墓未遂的故事,使阖闾墓反而成了遥远的神话 传说,只有考古学者,还念念没忘虎丘山下,剑池深处的阖闾墓。   阖闾(一作阖庐),春秋末吴国君,名光。公元前515年使鯆设诸刺死 吴王僚而自立。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实行扩张政策。数次伐楚, 楚几乎灭国,后因秦国出兵及吴国发生内讧,方退兵返吴。公元前 496 年, 越王允常死,勾践继位。阖闾乘越国国丧之机,又发动了吴越战争。两军会 战于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勾践用计大败吴军,阖闾也被越军用戈砍伤, 向后只退了七里路,就伤痛发作,死在路上。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位后, 将其葬于苏州海涌山,改名虎丘。   阖闾墓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虎丘山下剑池水中。夫差为营造阖闾墓,曾征调 10 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竣工。 史载墓中“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因阖闾生前酷爱宝 剑,下葬时以“扁诸”、“鱼肠”等名剑 3000 柄殉葬,故有“剑池”一称。 据《越绝书》载:“阖闾墓在虎丘山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吴 地记》载:“阖闾葬其下。”(即虎丘剑池内)。据传,夫差即位后,在旧 臣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下,牢记杀父之仇,于次年就在夫椒(太湖中的岛屿) 打败了越国,并生俘越国君王勾践,罚勾践一家住在阖闾墓地石屋里,为营 建墓室的工匠洗衣做饭,打草砍柴。勾践一行在虎丘山下吃的是糟糠野菜, 穿的是破衣烂裳,直到阖闾墓竣工,前后历时 3 年。夫差见勾践一行个个安 分守己、毫无怨言,以为他们丧失斗志,遂不顾伍子胥的多次苦谏,将勾践 一行放回越国。以至后来酿成灭国杀身大祸。   虎丘,本是阖闾的墓地,到了晋代,已成为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的别墅。由于东晋年间,盛行佛寺建筑,如帝室、朝贵、名僧及一般社会知名 人士(如许询、王羲之等),纷纷热衷于此事。王珣、王珉兄弟也于东晋咸 和二年(327 年)各舍宅建寺,取名东、西虎丘寺。直到唐会昌年间灭佛时, 寺毁,后合两寺移建山上。至宋时,寺已占据了整个虎丘山,登山即入寺, 入寺便登山。这种山藏寺内的景致,使虎丘寺名声大振。“塔从林外出,山 向寺中藏”,“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之类诗句,贴切而风趣 地叙述了虎丘寺的特点,成为宋代“五山十刹”之一,使这座并不算大的虎 丘,以其特有的景致与文化内涵,与天下名山争胜。宋代朱长文称虎丘有三 绝:“望山之形,不越冈陵,而登之者,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 近临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西连穹窿,北亘海虞,震泽沧 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侵云,不盈 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虎丘记》中写道:“虎 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反映了 当时中秋佳节,虎丘赏月的盛况及虎丘已是旅游胜地的史实。当然,虎丘作 为人文景观荟萃之地,历代文人词客至此,是不会忘记阖闾墓的。在他们留 下的诗文中,或凭吊先王,或借古喻今,使得虎丘锦绣山色平添了许多凝重。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壮游》中,留下了“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剑 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的句子,借凭吊吴王阖闾的坟墓,抒发对吴地古风 的印象。唐诗人刘长卿官场失意,借游虎丘阖闾墓,叙出社会繁华与空寂的盈亏之理:   《题虎丘寺》青林虎丘寺,林际翠微路。 仰见山僧来,遥从飞鸟处。 兹峰沦宝玉,千载唯丘墓。 埋剑人空传,凿山龙已去。 扪罗披翳荟,路转文阳遽。 虎啸崖谷寒,猿鸣杉松暮。 裴回北楼上,江海穷一顾。 日映千里帆,鸦归万家树。 暂因惬所适,果得损外虑。 庭暗栖闲云,檐香滴甘露。 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永欲投死生,余生岂能误。   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虎丘寺》写下“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 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感叹阖闾墓中殉葬了“湛卢”一类的宝剑之余, 道出了“我来属无事”,希望“归田行可请”的远离政坛的愿望。此后元、 明、清及近代的文人墨客多有咏虎丘、吊吴王的诗文传世,其中清代陈鹏年 的一首《重游虎丘》诗,竟被列为“虎丘诗案”,差点丢了脑袋。陈鹏年是 清代难得的清官,为此得罪一帮朝廷佞官。在任苏州知府时,总督葛礼想陷 害他,举其《重游虎丘》诗,以为诽谤圣朝,句句旁注奏劾,遂被摘印下狱, 以死罪论处。其中“代谢已怜金气尽”一句犹被渲染,认为直指清入关前国 号“金”。亏得康熙亲自朱批“朕阅其诗,并无干碍”等语,陈鹏年方从死 牢中得救。当然康熙并非仁慈,而是出于葛礼为废太子党羽,不予重用的缘故。   阖闾墓历经二千余年,从各类记载来看,该墓仍保持完好。无论是勾践 灭了吴国,曾掘墓以泄心头之怨愤,还是秦始皇、孙权动用民工掘地三尺, 以求那几千把传世名剑,均无功而返,仅留下离奇的神话故事。不过 1955 年,在修葺虎丘园林时,曾将剑池水抽干,发现池东岩壁上有明代长州县令 等官人及唐寅、王鏊石刻二方:说明正德六年(1511 年)冬,剑池干涸,见 吴王墓门,后用土掩之一事。经发掘,剑池北端最狭处发现一个“人”字形 穴,高约 3 米,可容单人出入,洞底横叠三块石板,最上面一块已经脱位, 斜倚在下面的石板上,为人工所为。此处与春秋战国洞室墓形制相象,有人 估计这里就是墓门。1978 年 10 月,池水抽干后有人用手摸出洞穴北端底部 石板的厚度约 16—18 公分。为保护虎丘塔基,两次都没有移动石板、进行试掘。阖闾墓是否在里面,这一千古之谜尚未揭开。   1995年4月,在苏州西北郊真山春秋大墓中出土的文物,经有关专家考 证,出土的 1.2 万件玉器中的玉饰为“珠襦玉甲”,就是一种“玉衣”。那 么,曾轰动一时,盛行汉代的金缕玉衣其文化也就源于吴国。当我们再次面 对虎丘山下阖闾墓时,在“铜椁三重”的里边,阖闾尸骨上面,可能也会有 一件“玉衣”在等待着重见天日哩。

关于阖闾墓的研究

由疏浚虎丘剑池而引发的吴王阖闾墓址话题再起悬疑:正当许多人相信,阖闾墓就在剑池神秘洞穴石板背后的时候,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高云根说,他以前用铁钎试探过,石板后面都是泥土。有人认为,照这样看,石板后面不存在
空洞,墓在石板后面也就无从说起了。但专家认为:石板后的泥土可能是千年泥水渗过去造成的,因此,阖闾墓仍有在石板后面的可能。

虎丘剑池1993年也曾进行过清淤。怀疑石板后面可能有 “神奇世界”的高云根,当时也曾进入剑池北面的神秘洞穴,并用一根长约2米的铁钎探进石板之间的缝隙。但探了很深一段,他并没有感觉越到后来越省力;拔出来一看,铁钎上面全是泥土。照这样的说法,石板后面应该不存在空洞。

没有空洞,那阖闾墓还会在石板后面吗?文史专家、原市区文保所副所长钱正对此介绍,其实,从以前苏州发掘的许多古代墓葬来看,特别是汉朝及以前的墓穴,墓室或通往墓室的甬道里都有大量的泥土,有时甚至灌满整个墓室。这是因为,经过数百数千年的沧桑,许多泥水在压力的作用下,都通过孔隙进入了墓室或甬道,“剑池神秘洞穴里只经过十多年就积了这么多淤泥,大量泥土‘钻’到石板后面实在也是正常”。当然,钱正认为,要弄清石板后面的泥土是不是随水流渗进去的,还要取样后仔细辨别。

也有人认为,即使石板后面的泥土不是随水流渗过去的,那也不能以此否定阖闾墓在石板背后——造墓者很可能担心石板被人一推而倒,而故意在石板后面筑了土。对于这种观点,钱正认为可能性不大。他说,古人认为死人的灵魂要从甬道里出来的,所以不会主动用土封掉甬道、堵住灵魂的出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