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周树人)其实是色狼
我一个在北京一个大学学习文史的朋友和我说鲁迅(周树人)其实是色狼
我到网上一查 果然是
。。。。
悲剧 我们的课本真能和谐
首先看看鲁迅与许广平的婚后生活吧。
许广平和鲁迅在一起,忍受了相当长时间的地下情侣的身份。直到许广平怀孕,他们才正式结婚。
婚后的生活非常琐碎,甚至感觉不到鲁迅对许广平的爱了。
婚前,鲁迅还带着许广平去杭州度假。在婚后,这样的日子几乎没有。鲁迅连公园也不愿去。鲁迅说:公园嘛,就是进了大门,左边一条道,右边一条道,有一些树。
那时,萧红是鲁迅家的常客,从法租界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这么远,萧红还是常去,有时,坐到半夜十二点,车都没了。可鲁迅还是很愿与萧红聊天,甚至去楼上披了袄子下来接着聊。
不知为何,鲁迅不把这些时间分出一些给许广平。
为了萧红,鲁迅和许广平说话也很严厉,为了一条绸子是否好看,就嫌她把萧红打扮丑了,让许广平很尴尬。
萧红不怎么会做菜,可是在鲁迅家勉强做的韭菜合子,鲁迅会扬着筷子,要再吃几个。
鲁迅太善待萧红了。而曾几何时,许广平未嫁他,只与他书信时,他又何尝不善待许广平。难道真是过日子了,就不用客套了。还是左手右手没感觉了。
总之,许广平与鲁迅结婚后,总是在忙碌。来了客人,都是许广平下厨房,菜食丰富,鱼肉齐全,少则四五碗,多则七八碗。鲁迅喜欢北方口味,许广平就提议请个北方厨子,十五元的工钱鲁迅觉得贵,请不得。此后依然许广平下厨。鲁迅生病,在楼上单吃,许广平每回送菜上楼时,都是在楼下仔细挑选的,要拣嫩的菜,只要叶,不要茎,鱼肉拣烧得软的,没刺的。鲁迅不陪的客人全由许广平代陪。
许广平带孩子,帮鲁迅抄写稿子,打毛线衣。在鲁迅深夜写作时,她则在一边躺下睡了,之所以早睡是第二天要早起忙家务。
萧红说:“许先生(许广平)对自己忽略了,每天上下楼跑着,所穿的衣裳都是旧的,次数洗得太多,纽扣都洗脱了,也磨破了,都是几年前的旧衣裳……许先生冬天穿一双大棉鞋,是她自己做的。一直到二三月早晚冷时还穿着……许先生买东西也总是到便宜的店铺去买,再不然,到减价的地方去买。”
萧红与许广平在花园里照相,许广平衣上的纽扣掉了,让萧红站在她面前遮挡,省下的钱都印了书和画。
许广平忽略着自己,鲁迅也忽略着许广平。在鲁迅心情无法平复时,他只会在半夜躺在冰凉的阳台地板上,从未想过让许广平分担。
鲁迅与许广平共度十年,创作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鲁迅过世后,许广平除了抚养孩子,还解决了鲁迅的原配朱安与鲁迅母亲的部分经济问题。
做鲁迅的女人,真不是一般的辛苦!
其次
鲁迅先生的几个“污点”
吴海勇
与汪精卫少年激进、中年温和、晚年堕落的路径不同,鲁旗手的辉煌,或者说露出反骨则是在中年以后,而且逾老弥坚。相反,在38岁之前,他基本上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小公务员。原因很简单,因为38岁之前丫基本上籍籍无名,论级别也从来没有超过正处待遇,所以没有NB可吹,没有架子可拿,没有资格可卖。
更为重要的是,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公务员待遇最为优厚的年代,反正是除了宋朝,好像没有一个朝代能与之相比。像鲁迅这样一个准处级,一个月都有240到360块大洋(兄弟,这可是合法收入呀,议会通过的标准)。如果按当下的购买力,基本上是2.4万到3.6万之间。而即便是在十多年后,当乡间教师的胡大才子兰成,每个月也才6块大洋,还要养活老娘、妻子、侄女和两个孩子,并偶尔去泡个妞什么的。
陶潜先生曾经说,做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如果这米换成五十斗或者是五百斗,问题可能就不一样了。何况,从小受穷的鲁GG当时正在攒钱准备买房子,接母亲,养活在日本的弟弟一家。此外,还要维持出门就打的,经常下馆子,每天有点心和糖吃的准富裕生活。所以,这受胯下之辱,也就可以理解了。反正俺觉得,如果换了俺,俺也会钻的。
老袁的大腿下面
大清军方的高干子弟袁世凯绝对是一枭雄,20郎当岁的时候,就监国朝鲜,行废立之事,除了搞了三房朝鲜姨太太以外,还把整个朝鲜王室和政府玩弄于掌股之上。当时,丫只怕李中堂和日本人。慈禧、李鸿章和张之洞死后,多年的老袁熬成了婆,江山已经是袁家沸鼎里已经退了毛的鸭子了。
我们的鲁迅先生是在1912年12月19日见到的天颜,当时大总统集体会见了教育部处级以上官员。想必在这个河南人讲话的时候,绍兴人是认真做了笔记的。至于回去有没有给全处的同志们传达贯彻,并在黑板报上写学习心得,俺就不知道了。
反正,接下来几年,在老袁的淫威下,鲁GG只能忍气吞声。
一是祭孔。孔子是圣人,祭孔现在看当然没有什么,但是要知道,五四运动是反孔的,鲁GG是砸烂孔家店的主力砖手。而老袁祭孔,其实也不是为了孔子,而是为了自己的帝位。祭祀就是告诉鲁迅这种有反骨的臣民:做人要厚道,要忠君,膝盖要软,该跪的时候千万不能含糊。鲁迅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小九九,但是为了稻粮谋,他也只好三番五次地在老袁的孔子面前跪下来或者是弯
更为屈辱的是,他被迫签字支持日本亡俺中华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是个老江湖,签署二十一条前,他知道大伙都反对,但是为了推卸历史责任,要求全体公务员都签字支持,否则总统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不知道鲁迅签字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估计比美女被青蛙强奸还难受吧。
这第三,当然也是最严重的,是他在袁世凯称帝,全国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进步党和国民党同时武装起义的时候,竟然安心领取洪宪皇帝的俸禄,没有辞职,更没有像梁启超那样愤而出走,或者撰文揭露(靠,那时即便他撰文了,也没有人知道教育部佥事周豫才何许人也)。
张勋的大腿下面
1917年7月1日凌晨,辫帅张勋把溥仪连拉带扯弄到太和殿,宣布恢复帝制。一时间,北京满城尽带黄龙旗,假辫子比文革时的毛选还畅销。那天是星期天,当天上午,鲁迅先生平静地走过挂满龙旗的街道,到琉璃厂买碑帖。第二天是星期一,他没有去上班,同事给他带来了3万元人民币的上月工资。这钱,显然已经带有一些皇家的气息,他纳的时候,有没有笑,俺就不知道了。
7月3日上午,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远在天津的老段在马厂誓师,准备带兵进京再造共和。而与此同时,经过两天的思考,鲁迅来到教育部,与同事话别。请注意,这个别,是暂时离职,而不是辞职,因为他并没有提交书面报告。经过五六年公务员生涯的煎炒烹炸,迅GG已经很老练。他深知,这帝制是不好玩的,复辟多半与肾虚男人在床上的表现一样,其兴也勃焉,其软也忽焉。上次老袁的时候自己已经现眼,这次一定要做出样子来。果然,老张5000辫子兵挡不住老段的几万大军,7月12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听听外面枪声已经逐渐稀少,7月16日星期一一大早,我们的鲁迅先生又回到了教育部办公室。
由于当时没有电视直播,更没有互联网,所以当段总长马厂誓师的时候,鲁迅应该是不知道的。他如果在第二天,段宣布讨张之后,再去教育部离职,就有点可疑了。所以,应该这次鲁GG的表现是好的,基本上没有钻张大辫子的裤裆,或者说,只钻了一半。
最后的话
考证伟大文化旗手在出道前的几件小事,并没有侮辱伟人的意思。鲁GG的事情,不过是再次告诉我们,英雄也是要生存的,也是要赚钱要抠女的,因此,也是要偶尔钻钻狗洞的。只要不害人,不突破潜规则的底线,其实也没有什么。
(注:此文中大部分史实,来源于吴海勇的《时为公务员的鲁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
从鲁迅在上海的那几年跟文银们大量的毫无内容的争吵和纠缠,俺甚至怀疑纯粹四为了赚取稿费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留下无尽的话题,而每次投入争论,就又激发“创作灵感”写出文章,换回可观的稿酬。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考虑,那么就贼难理解鲁迅动辄把别银私下给他的信,在不征求dèi方同意的情况下公写投稿在报刊杂志并附之于回信四一种啥目的了。至少,《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就四这样干的,这两封回信连同陈其昌和徐懋庸私下寄来的信一起公写发表,等于“论敌”帮助自己写稿赚取稿费,特别四《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既诬陷抗日文银志士陈其昌四特务汉奸,而且用陈其昌的来信凑字数赚稿酬,真四一石三鸟的美事儿。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里,鲁迅不仅dèi一个斯文礼貌、虚心请教的25岁青年屡屡使用语言暴力,而且篇幅之冗长,语句、内容之晦涩,实在让银不明白他到底寻思说啥。
归国后的鲁迅几乎一直享受着国家“公务员”待遇,写始当教员,后在教育部当官,从教育部出来,在厦门大xiáo、广州中山大xiáo教书,都享受贼高的待遇,每月薪水数百大洋不等。那时候的一般的农民百姓,十几个大洋够家庭写支一年,上海内山书店的店员月薪才十五银元。鲁迅在厦门大xiáo每月400银元,干了几个月,中山大xiáo许诺给他每月500元,外带100元差旅费,还给许广平安排职位,他就屁颠儿了,临走还不忘说厦门大xiáo的坏话。从中山大xiáo出来,在上海当自由撰稿银之前,鲁迅还挂名南京政府大xiáo院特约撰述员,不用上班,每月领有300银元的政府津贴,这笔收入拿到到1931年底,其后的几年,完全靠鲁迅的写作和投稿,来维持家庭巨大奢侈的生活写支,这几年鲁迅不断害病,还要养孩子,失去了以前的固定收入,因此,四撰稿最多,也四收入最高的几年。了解一下当时背景,就可以知道在上海这几年鲁迅这样热衷于跟文银在报刊杂志扯皮乎混战四出于啥目的了。
鲁迅这样一个一直享受国家特殊待遇的中国银,在“1·28”国家跟日本发生战事的时候,携全家躲避到法国租界背景复杂的日本银家里,而且一躲就四四十九天,以至于上海文艺界要靠登报发布“寻银启示”来找他。不管上海战事如何,不管军民死伤如何,不管民族命运如何,租界品茗、邀妓俺自逍遥,战事一结束,就又继续跳出来漫骂中国历史文化,痛斥各类抗日文艺团体以及中国国民性。上海事变,日本炮轰上海,日本浪银、民兵在上海大肆杀银放火,日本浪银潜入商务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纵火,东方图书馆的全部藏书46万册,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共35000多册,全国最为齐备的各疙志2600多种,共25000册,全部烧毁,当时号称东亚第一的图书馆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价值连城的善本孤本图书从此银间绝迹,这四中国近代史上的最令银痛心的文明悲剧之一,不亚于火烧圆明园。这期间,鲁迅在内山完造家里躲避了一个半月,竟然在他的所有文章、日记里,dèi此没有半句评语。鲁迅这样一个“民族魂”的日记记满了金钱的收入支出,细致入微到分厘,可谓四一本家庭收支流水帐,以至于几十年以后,银们都可以通过他的日记计散出他一生准确的收入。鲁迅日记里,甚至连洗几次脚都登录,惟独国家民族命运的事,只字未提。这样的一个“民族魂”,四不四当的也太容易了?